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曹鹏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在新的征程上,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并准备为之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历史经纬中自觉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位,为中国社会现实发展校准精神坐标和实践坐标,既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成功的先进经验,也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主动创造维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发展的精神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可靠实践保证。

理论维度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坚持历史理性,看清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

主动看清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灿烂光芒,凝结出丰硕成果。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主动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变成现代国家治理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这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民族问题,也是关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国际问题。今天,我们站在全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高度来审视自己,评判和规划国家发展,这代表着一种科学性视角和现代国家发展能力。我们要把自己国家的发展放置到人类文明进步的总趋势、总潮流中去,保持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自觉,坚持从历史发展规律去理解和架构国家发展,确保维持发展能力,确保发展符合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趋势。这种大历史视角和文明意识,是由我们国家发展阶段、身份、地位及自身实际所要求的,唯有坚持历史理性与历史规律尺度上的发展才是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

承担推动中国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现代化奋斗目标,到自觉主动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进展,意味着中国人在现代化出路上进行了独立思考和探索。中国不仅成功经受住了冷战、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低潮的考验,而且还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繁荣增长的新高度,空前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富有效率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能够缩短和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是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的一种道路和文明,这种文明新形态不仅能够弥补发展的历史欠账,而且还能实现后发国家迅速赶超,中国以此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历史蜕变。展望前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代表的发展前景和增长能力还远远没有结束,必将继续引领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实现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取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过改革开放、独立自主、“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加强顶层设计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历史性、世界性、政治性含义,证明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模式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当今世界,西方现代化的成就和价值不容忽视,但是把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道路当作人类唯一的解救之道、唯一的出路,这种立场和意识形态是不正确的。承认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等于是承认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中国要想获得自主性发展,就得慎重进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取舍,真正拥有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独立自主的发展,就是要从西方现代化一元论立场上独立出来,从西方现代化模式伴生的霸权主义逻辑中独立出来,真正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独立发展道路和模式。只有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只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够彻底摆脱对西方体系的依赖。中国在现代化立场上主张多元论,主张兼容并包。用多元论代替一元论,用国际民主代替国际霸权,独立选择发展观念和行为,就是从根本上塑造中国发展空间和能力。

实践维度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主动把握历史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并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一方面表明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增长能力、增长规模和增长现实,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大规模的增长及增长后的巨大体量,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跟不上形势变化,最后必然造成治理资源稀缺、治理能力不足,治理过程“宽松软”、不严不实、跑冒滴漏,治理效能不断弱化。唯有主动把握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是我们应对两个大局、抢抓历史机遇的关键所在。

特别要看到,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保持团结统一是社会共同体得以存在的基础,任何主体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共同体而孤立存在。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增强斗争精神的自觉性,注重斗争本领的实效性,把握斗争对象的准确性,提高斗争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开展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切实巩固党的执政立场和执政意志,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化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和困扰。

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攻坚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升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因此就要进行全面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质量,意味着中国既有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需要进行深度调整,必然会打破惯性和平衡,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要防范化解风险,就要在政治上积极作为,主动下好先手棋。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从政策选择到政治部署,把防范和化解风险上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化解能力,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规律和领导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治国理政方面更加趋于成熟,党的领导能力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现实进程。

工作维度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找准方位,实现实践自觉、工作自觉、理论自觉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找准当前的历史实践方位,自觉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历史自觉意识和历史主动能力,力求把历史普遍逻辑转换成现阶段特殊实践的现实内容,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时刻不忘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从历史实际和发展实际出发,把党的历史经验和党的领导与执政实践结合起来,把历史规律变成党的成功领导的智慧和力量。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找准我国现阶段发展方位,在工作实践中自觉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现阶段重新确立的重大立场和逻辑。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找准我国现阶段谋划发展的精神方位,力争在思想理论上做到科学认识和行动自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全会精神变成政治行动能力,切实把党的指导思想转换成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在党的最新精神坐标中站稳自身政治立场,把握好自身政治活动方向。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学说史室副主任]

首页    学院党建    党史学习教育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