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渝铁路看新时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1952年7月1日,成都火车北站和重庆菜园坝火车广场彩旗招展、人山人海,人们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全线通车!
在通车典礼主席台上,毛泽东题写的“庆祝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锦旗分外夺目。3846号和3859号机车装饰一新,机车扎着绸缎红花,车头上方是金色的党徽,正中悬挂着毛泽东画像,车头下方是“纪念中国共产党三十一周年”“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典礼”的标语。上午10时,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在各界人士的见证下,分别在成都和重庆剪落彩带,汽笛响起,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向对方城市奔去。
铁路沿线人们扶老携幼,争看铁路,成渝两地数十万市民走上街头游行,“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和“40年愿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火车头冒着烟,带着幸福直向前,男女老少齐欢唱,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万万年”的歌声久久回荡……
修建成渝铁路,带动百业发展
巴蜀地区自古山高水险,交通不便,打通出川路成为巴蜀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1899年,孙中山就提出修建川汉铁路(成渝铁路属其西段)的设想。1903年,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成立,向民间“集股本银叁千伍百万两”,1909年,川汉铁路开工,然而,不到两年时间,清政府以“铁路收归国有”为名,将筑路权出卖给西方列强,面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四川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斗争,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其后,四川军阀又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名,向民众预征筑路税捐。但因军阀混战,贪污横行,铁路建设未能启动。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后因抗战爆发和路款不济等原因停工。至1949年,已用款总计折合大米约7亿公斤,却仅完成了全部工程量的14%,一寸钢轨未铺。前后折腾了40多年,成渝铁路最终还只是地图上的一条“虚线”,成为四川人民遥遥无期的梦。
邓小平和刘伯承率二野大军解放大西南之前,就着手修建成渝铁路。1949年12月,重庆解放仅一个星期,邓小平就主持西南局常委会议,作出了“兴建成渝铁路”的重要决策。
修建成渝铁路的消息一公布,引起不少人的担心:此时成都尚未解放,西南地区新生政权尚待巩固,土地革命尚未开始,百业凋敝、匪患严重,加之旧中国修筑铁路的铁轨、机车乃至道钉都需要进口,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成渝铁路为何不等条件具备了再修?针对人们的疑虑,邓小平说:“我们还面临着很大困难,不可能百废俱兴,我们只好集中力量办一两件事。要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不但可以恢复经济,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给人民带来希望。”
在邓小平力主下,中央同意修建成渝铁路,作出“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指示,在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经过十万军民共同奋战,在全国各地的鼎力支持下,成渝铁路仅用两年时间就竣工,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成渝铁路通车后,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造福万千百姓,通车当年,重庆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市场销售总额分别比1950年增加了50%以上。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成渝发展掀开崭新一页。如今,成渝之间已有3条铁路线路,每天高铁及动车日均开行100多对,实现了“1小时交通圈”。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进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渝铁路犹如一座镌刻着初心的丰碑,昭示着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
在重庆佛图关公园的崖壁上,有一行镌刻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字——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这是当年邓小平作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为新重庆提出的奋斗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心中想得最多的是“人民”,他反复强调“我们党是依靠劳动人民,替劳动人民谋幸福的”。作为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了解成渝铁路在家乡人民心中的分量,也深知这条铁路对于增进人民福祉、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性。
参与筑路的十万筑路民工基本由农民、失业工人和城市贫民组成,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旧社会深受拉丁派夫、催粮逼款之苦,修建成渝铁路以工代赈,每天不仅可以领取3至4公斤大米,西南铁路工程局还开办工人夜校,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扫盲和立功创模活动。民工们由衷地体会到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劳动热情极大迸发,在没有大型施工设备、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靠着肩挑背扛、钢钎铁锹,历时一年多,完成大小桥梁437座、隧道43座、涵渠1195座、站台60个,涌现了两万多名劳动模范……
成渝铁路的开工也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工厂、运输企业复工,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成渝铁路建成后,更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生机活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之一。实践表明,赢得人民拥护、守住人民的心,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新的征程上,要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战胜新征程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成渝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争气路”。成渝铁路修建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封锁禁运。邓小平鼓励大家:“用中国人民的手,中国自己的器材,建设一条崭新的人民的铁路。”
在重庆工业博物馆陈列着一根不起眼的钢轨——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根“争气轨”。重庆101钢铁厂(现重钢集团)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在成渝铁路开工仅3个月后,新中国第一根重型钢轨就轧制成功,成渝铁路使用的5万多吨的钢轨、两万多吨的道钉、减震板等全部实现了中国制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筑铁路用的枕木大多需要进口,修建成渝铁路用的128万多根枕木则全部就近取材或从民间采购。此外,此前设计的铁路线路、坡度、曲线半径都不尽合理,开始修建成渝铁路后,来自全国的70多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精心勘测,优化线路,缩短了25公里的里程,不仅缩减了工程量,还提高了安全性,达到了铁道部规定的二级干线标准。钢材和水泥紧缺,桥涵隧道站场都尽可能采用当地石料修建,通过创新工艺,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石砌桥梁的使用寿命还从50年提高到100年。工人们在施工中创造了“三面空放炮”“单人冲钎”“分层打夯”“相对式铺轨”等新工艺。来自鞍山钢铁厂的钢锭,昆明电机厂的铜线,武汉的机车头、车厢,四川的水泥、炸药等30余万吨国产材料源源不断运往重庆。据统计,505公里长的成渝铁路仅耗资1.9亿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丘陵地区建成的最省钱的铁路,堪称铁路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创造新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进取精神,把党的这一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保持定力、真抓实干,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