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篇通讯,并对题目进行调整,改为《大庆精神 大庆人》。文章首次提出“大庆精神”,让这片流淌着工业血脉的热土摘下了神秘面纱,进入公众视野。此后,一场宣传大庆、学习大庆的热潮蔓延全国,大庆成为世人瞩目和向往的地方。
1965年,石油工业部在北京举办了大庆石油会战展览,首次形象化、具体化地集中向公众展示石油会战的成绩、经验和优良作风,引起了巨大轰动。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大庆体验生活,以饱满的激情创作出《大庆战歌》《创业》《大庆之路》《初升的太阳》等一系列时代佳作。
学习大庆人 红旗处处飘扬
1964年2月5日,党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油田的经验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其他部门也适用,或者可作参考。随着中央文件的传达和新闻媒体、文艺作品的广泛宣传,“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各行各业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大庆经验,开展比学赶帮、实行增产节约;像大庆人那样吃苦耐劳,开展劳动竞赛;学习大庆人、争当五好职工,掀起生产建设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式企业。
浙江富春江冶炼厂始建于1958年,由于管理不善、生产成本高,导致连年亏损。1964年初,企业开始响应“工业学大庆”号召,立志把亏损帽子“丢到富春江去”。工厂党委书记从大庆学习参观回来后,立即转变工作作风,第一个搬到工人宿舍去住,到最艰苦的岗位,拣最脏、最重的活干。全厂干部在其带动下,也纷纷下到车间参加劳动。严冬时节,矿上最冷,有干部和工人一起推矿车;三伏酷暑,炉前最热,有干部和工人一起搞冶炼。通过参加劳动,他们与工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企业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用机械制造新工艺代替原来的落后办法,既节约劳动力,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工业学大庆”第一年,他们就摘掉了建厂几年来连续亏损的帽子,向国家上缴了数目可观的利润。在1966年的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上,富春江冶炼厂被推荐为“全国大庆式先进企业”。
在全国工业交通系统有一句十分响亮的口号,“学大庆、赶开滦,普及大庆式企业”。河北开滦煤矿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矿,他们向大庆油田学习,建设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使开滦煤矿的生产陷入瘫痪,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煤矿职工奋勇向前,“开滦虽然遭了灾,大庆红花照样开”。他们像大庆石油工人那样,吃住在露天,脚踏废墟,排险抢修、日夜奋战。在地震后的第10天,开滦煤矿的马家沟矿率先生产出第一批抗震煤。至1977年3月,开滦所有矿井已全部恢复生产。
1981年12月18日,党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高度评价了大庆职工创造的符合油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明确了“大庆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同时肯定了“工业学大庆”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实事求是地指出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工业学大庆”运动见证了我国工交企业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一段创业史,承载了大庆油田的创新与发展,记录了对“大庆精神”赋予科学内涵的历程,是坚持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伟大实践。奋斗的红旗永不褪色。时至今日,“工业学大庆”实践中总结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对于新时代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由大庆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