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真调研 收获真成效——朱德与南泥湾军垦屯田二三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1940年至1943年间,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多次赴南泥湾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军垦屯田政策,积极推动大生产运动,便是“调查研究注重实际效果”的生动案例。

“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

 
朱德《总结一九四〇年开始生产运动的优缺点》(部分)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名言,其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鲜明的“问题导向”。1940年,在日本侵略者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严密封锁下,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5月,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在协助毛泽东指挥军事斗争的同时,也高度关心重视边区财政经济工作。他实地走访工厂、商户,逐渐形成了一些改善经济困难的思路,多次在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提出边区要增加生产、抽羊毛税要快收、改良盐的运输等观点。他忧心边区经济入不敷出,在10月21日给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陈康白的信中坦言,“几个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此后,陆续发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完成边区一九四一年度财政经济计划》等文章,阐述了“积极开发边区资源,发展以纺织业和盐业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等经济构想。他指出,完成边区的财政经济计划,是一件有关抗战胜败、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尤其认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最为关键。“这件事不办好,抗日战争就难于支持,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保障。”号召每一位党员和干部都要关心经济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九次踏看南泥湾 披荆斩棘做调研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虽然纵横数百里渺无人烟,但有3条河流经过此地,水源充足。朱德早年读《三国志》,深受曹操屯田解决军需的启发。因而在党中央1939年发出“动员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时,他很快注意到南泥湾的军垦屯田价值,并于1940年9月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等人到延安西川周边地区视察部队、工厂,随后到南泥湾、临镇等地视察。回来后,他高兴地对康克清说:“这一回我把南泥湾、临镇、牛式镇一带全跑到了,可称得良田万顷,真是块好地方啊!可惜荒芜了这么多年。这一次党中央决定调三五九旅回来,防备顽固派的进攻,可以到那里一边驻防,一边生产。平时不打仗就可以开荒生产,一个旅用不了多久,就能把那里变成陕北江南。”这年冬天,他正式提出军垦屯田政策,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和时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坚决执行。

此后近3年里,朱德把开垦南泥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多次抽出时间实地勘察、指导工作。1941年春,他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开展调研。当时的南泥湾荒无人烟、荆棘遍布,很多地方只能靠砍刀、斧子开路。一行人白天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晚上就简单搭个窝棚,歇宿荒郊。调研过程中,朱德“拜当地农民为师”,请唐老汉当向导,共同勘察南泥湾的山林野谷、沟壑腐潭。经过几天仔细调研,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野蒿居然长到一人多高。但听唐老汉讲,传说这里的水有毒,不能喝。临走时,他们特地取走当地的水样和土样,送到重庆找人帮忙化验。终于弄清了并非水本身“有毒”,而是浸泡了腐花烂叶的缘故,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就能有效解决。这次实地踏看为之后的大规模开垦改造打下坚实基础。不久,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分批进驻南泥湾,军垦屯田。

5月和7月,朱德先后两次来到南泥湾,深入战士之中听取心声。他深切说明军垦屯田的意义,“我们这么多机关部队,都要靠人民负担,怎么行呢?我们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同时鼓励大家,“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其间,还写了一封长信给三五九旅两个团的负责人,对南泥湾发展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商业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他关心鸡鸭鹅、骡马店、酱菜厂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南泥湾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对其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1942年4月、7月、8月及1943年9月、10月,朱德又先后5次来到南泥湾调研农作物和工厂生产等情况,并对建设发展提出要求与希望。

“烂泥湾”变“好江南”

在朱德的领导和推动下,南泥湾军垦屯田结出硕果,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好收成,解决了边区部队部分口粮问题。1941年2月3日,毛泽东称赞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在去年已打下基础,大生产运动“可能向上发展,在不受灾的条件下不需外援”。7月,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同去南泥湾视察。看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庄稼,他在《游南泥湾》一诗中欣然写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

1942年秋,南泥湾又获丰收。12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延(安)后,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丰富的劳动,投入有用的活动,以减轻人民的生产工作,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为了实行这一正确主张,朱总司令不但苦口婆心,作了许多解释,并且亲自踏看南泥湾,亲自组织南泥湾的开辟工作……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江南’。于是,‘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在一起。”之后,在生产竞赛的促进下,1943年,三五九旅开荒种地10万亩,产粮1.2万石,实现了粮食、肉菜全部自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还办起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其中,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既能供部队所需,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欢迎。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人到南泥湾视察,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指战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首页    学院党建    党史学习教育    开展真调研 收获真成效——朱德与南泥湾军垦屯田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