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院训:
开设2大专业群:智能建造专业群和智能制造专业群。
智能建造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施工方向)、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施工方向)-高本贯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中高职贯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装饰工程设计方向)3个土建类专业;智能制造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中高职贯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智能制造方向)3个装备制造类专业。
其中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施工方向)为上海市特色(示范)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组成的智能建造专业群为上海市第二批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技术、数控技术均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近年来,学院围绕“多元、多结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由教育教学专家、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其中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博士5名,教授8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5人,“双师型”教师占85%,师资力量雄厚,在同类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院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升,教学科研硕果累累,拥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建筑CAD》课程入选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人;智能建造专业群双师教师团队获批“上海市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名师团队培育计划”;智能建造专业群获批上海市第二批高水平高职专业群,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智慧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上海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获铜奖;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赛项获铜奖;近几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工程测量赛项和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4项;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工程测量、汽车技术、数控铣、CAD机械设计等赛项获得一等奖2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24个,其他教指委、行业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数量达300余个;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7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上海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教师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育才奖2人,晨光计划1项,国内访问学者2人;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近三年发表核心论文12篇,出版教材20余册,市级产业学院(培育)1项;学院还拥有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专业实训室48个。各类教学仪器设备资产达1500万元,为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学院整合工科专业优势,面向产业转型的智能建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地处上海浦东的地域优势,已经与“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宝业集团”“上海建工”“绿地集团”“康业装饰”“华住集团”“蔚来汽车”“宇松工控”“理想汽车”等80余家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双层融合、三阶递进、四化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全国一流的“产业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与理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打造“专业型产业学院”建立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与“宇松工控”共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办学水平日益提升,已为社会输送7000余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好评,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更新于2024年12月】
学院简介
1.主体
•字母演化:标志主体以工学院首字母“G”为视觉原点,通过几何硬边的线条重构,呈现出机械构成的工业美感。字母形态融入折面切割效果,象征智能制造领域的精密性与创新张力。
•结构隐喻
六边形框架:外廓采用六边形结构,突破传统字母形态,体现工程学的力学稳定性与协同性;六个边角分别指向智能制造(齿轮)、新能源(闪电)、数字技术(数据流)、工程测量(刻度)、材料科学(分子结构)、可持续性(循环箭头)六大核心领域。
刻度量尺:右侧嵌入简化的工程测量刻度,采用不等宽渐进条纹设计——前端刻度粗犷有力,体现传统工程根基;尾端渐变为纤细科技蓝线,象征数字化测量的未来感。刻度与“G”字折线咬合,形成“测量工具创造工业标准”的动态叙事。
2.色彩
•主色采用熔岩红(Pantone 18-1664 TPX),通过明度渐变形成立体观感。C=23 M=98 Y=98 K=0
3.美学
采用六边形倾角设计制造视觉外形,六边形结构是自然界中高效利用材料的典范,相较于其他形状,六边形在提供最大内部空间的同时,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展现了极高的结构效率。正六边形的内角和都是720°,外角和为360°自然界中,苯与石墨的分子结构、龟壳、蜂巢等都呈现正六边形形状。分割线穿行于字母转折点与刻度关键位,构建理性与激情的对冲美学,满足Z世代学生对科技艺术的审美期待,致敬工程、建筑数字化基因。
此设计方案使工学院标志从传统教育符号蜕变为学科革命的视觉宣言,在IP商业化与学术严肃性之间达成精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