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对制定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对《决议》的制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今天,40多年过去了,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深刻变化,越来越显示出邓小平同志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非凡胆识、高超智慧和政治远见。
邓小平同志的非凡胆识体现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审时度势作出的果断决策上。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不能制定《决议》的时候,他强调“急不得”;当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应该及时制定《决议》的时候,他又强调“等不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不少代表要求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认为当时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局暂时不要碰这个问题。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议论出现了一些值得警觉的错误倾向,国外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根据形势变化,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定《决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再等。他果断决策,要求以叶剑英同志国庆30周年讲话为基础,开始着手起草《决议》。
邓小平同志的高超智慧体现在创造性提出起草《决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要求、科学方法上。邓小平同志先后17次就《决议》起草问题进行谈话,为《决议》起草确定重大原则,明确工作方向。一是提出三条总的指导思想。二是提出“宜粗不宜细”的基本原则。三是提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要求,强调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四是提出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功绩和错误要分清主次,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最重要原因是制度问题,分清犯错误时个人和集体的责任,等等。特别是针对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倾向,他强调“要硬着头皮顶住”,在当时分歧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上表明了党中央的坚定立场,为《决议》排除干扰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远见体现在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正确方向、引导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上。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了理论准备。
今天,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同志领导制定《决议》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可以更加深切体会到邓小平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广胸襟、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悲剧发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当时毛泽东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后来苏联的历史演变印证了这一论断。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从彻底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和攻击列宁,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结果就是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而中国正是由于在关键时刻有邓小平同志的果敢决策,正确解决了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就避免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从而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启示当下,烛照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