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入党申请书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旋律跨越80多年的历史传唱至今。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倡导创建鲁迅艺术学院,由沙可夫、李伯钊、左明等人负责筹建。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正式成立。冼星海等大批文艺工作者受邀先后抵达延安。当时,武汉会战、广州保卫战相继爆发,鲁艺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创作了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在鼓舞军民抗日热情、提振军民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战信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1938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团体——抗敌演剧队在湖北武汉成立。诗人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跟随剧团在晋西一带活动,受伤后到延安养病,冼星海前去探望。光未然为冼星海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组诗《黄河吟》。“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的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铿锵的文字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他承诺一定会为这部组诗谱好曲,并建议光未然把其创作的组诗题目《黄河吟》改为《黄河大合唱》,光未然爽快地答应了。冼星海经过6个昼夜的创作,《黄河大合唱》这一巨作诞生了!

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作为鲁艺建院一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公演。当中西乐器联合奏响、百人合唱团齐心发声时,那场景真是振奋人心、激昂雄壮。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那一刻,观众沸腾了。毛泽东观看了当晚的演出,起身连说三声“好”,并在后台接见了冼星海,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6月29日,为欢迎周恩来回延安,《黄河大合唱》又一次公演。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同样激动不已。7月8日,他欣然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的公演,引起了极大轰动,这首歌曲很快就从延安传播到全国各地,到处都能听到这激昂雄壮的旋律,极大鼓舞了万千中华儿女的革命斗志。

1939年5月15日,冼星海向时任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唯一最进步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坚持抗日、抗战到底的党,是青年的是前进的,是有国际意义的党。他的前途和发展都是伟大的,也是全世界劳苦大众所冀望的一个党,弱小民(族),被压迫民族所共同拥护的一个党。我觉得自己创作幼稚,政治认识太薄弱,因此我希望能接收(受)党的领导,从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创作。我常觉得不加入组织成了离开党的领导一样渺茫似的,因此愿意加入党,同时希望党能吸收音乐的专门人材(才)……”“我像许多青年人一样,愿意把自己献给党!”

1939年6月14日,鲁艺党支部批准了冼星海的入党申请。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

入党之后,冼星海的理想信念愈加坚定,信仰的光辉照亮了他的艺术道路。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冼星海又陆续创作了《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以及歌剧《军民进行曲》等100多首革命歌曲,成为打击日寇、鼓舞民众的利器,他的作品成为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冼星海于1939年在延安写成的《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已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他渴望民族解放的夙愿已经达成,他的作品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摘自《100个档案故事讲述党的历史》(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首页    学院党建    党史学习教育    冼星海的入党申请书